拆迁房屋合同纠纷是在房屋拆迁过程中,因拆迁合同的订立、履行、变更、解除等环节产生的争议,以下是常见的纠纷类型及解决方式:

常见纠纷类型
补偿标准争议:拆迁方与被拆迁方对补偿金额、方式等存在分歧,如被拆迁人对房屋评估结果不满意,认为补偿不公,或对货币补偿金额、产权置换的房屋面积和价值等有异议。
安置问题纠纷:涉及安置房的质量、位置、面积、户型等与合同约定不符,以及过渡期间的安置安排不当,如临时安置费发放不及时、过渡住房条件差等问题。
搬迁时间纠纷:拆迁方可能要求被拆迁人提前搬迁,或者被拆迁人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搬迁,影响拆迁进度,从而引发双方的矛盾。
合同条款不明确纠纷:合同中对某些重要事项,如补偿范围、奖励条件、违约责任等表述含糊不清,导致双方理解不同,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。
无效合同纠纷:因合同签订主体无权限、合同内容显失公平、一方受胁迫或欺诈等情形,导致拆迁补偿安置合同被认定为无效,进而引发纠纷。
履行合同纠纷:拆迁人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擅自改变安置房的结构、面积、朝向等,或被拆迁人未按约定交付房屋、配合拆迁工作等,导致拆迁安置合同无法顺利履行。
解决方式
协商解决:当事人双方直接就纠纷进行沟通协商,在平等、自愿的基础上,寻求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,明确双方权利义务,尽量达成书面协议,这是最便捷、成本最低的方式。
调解处理:可以向相关调解组织,如人民调解委员会、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设立的调解委员会等申请调解。调解人员依据法律法规和事实情况,对双方进行劝解和协调,促使达成和解协议。
仲裁途径:若合同中明确约定了仲裁条款,当事人可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。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,双方需遵照执行,仲裁过程相对迅速、保密。
诉讼方式:若协商、调解不成,且没有仲裁约定,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通过司法程序,由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,诉讼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,但过程较为复杂、耗时较长、成本较高。